國片《盲人律師》改編臺灣史上最大工殤求償案
導演洪成昌為弱勢發聲
【莊憶慈/報導】 法與理之間存在令人思考的空間,善與惡的距離有說不清的界線。電影《盲人律師》改編臺灣史上最慘工殤求償案,為弱勢群體發聲。

電影《盲人律師》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為題材反映社會議題 謝禎泰/提供
《盲人律師》用專業法律知識闡述臺灣首位盲人律師帶領自救會成員對抗無良外資廠商,最後獲得勝訴的故事。導演洪成昌為了使觀眾了解冤屈及證據並非勝訴關鍵這一事實,在角色人性的刻畫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表示,希望這部電影能引起觀眾對人生的省思。
洪導常在新聞中看到法院令人匪夷所思的判決,如「性侵智障少女無罪」、「黑心食品無罪」、「襲胸十秒無罪」等,疑惑的他,開始深入研究法律。
法庭上的證據不勝枚舉,判案結果卻常出乎意料,他說:「是我們法律出了問題,還是因為有太多的恐龍法官?」洪成昌花一年多的時間研讀中外法律的書籍、19本RCA論文及190頁的一審判決書才開始編劇。
導演洪成昌說:「我們時常聽到一句,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他表示,一般人不會去研讀法律書籍,弱勢群體更是很難懂法。為此藉由電影內容使民眾認知法律相關事宜並幫助弱勢群體,是他最主要的創作目的。
時常關心社會案件的洪成昌期許,電影的上映能帶給觀眾更多對社會議題的重視及思考,為正在角落裡與龐大勢力搏鬥的人發聲。